中国地摊经济虚实 保就业对抗衰退压力 (江迅)亚洲周刊订阅马来西亚免邮67%优惠

面对疫后恶劣经济形势,中国政府透过多种方式推进经济、促进就业,包括再度启用低门槛、低成本、能迅速解决低收入群体就业问题的「地摊经济」,为城市疫后复甦带来动力。因总理李克强的一句话,「地摊经济」在神州各地铺天盖地而来,越来越多的城市积极规划摊点摊位,让很多人端上了「饭碗」,但也面对如何有序管理的挑战。不过,北京、深圳等一线城市明确表示「地摊经济」不适合它们,给过热的「地摊经济」降温。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城市发展归根到底是「以人民为中心」。近日,在中国内地,一场轰轰烈烈的「地摊浪潮」席捲,「地摊经济」成为热词,不仅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微信朋友圈等其他社交平台上也被「摆地摊」刷屏。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都有正式工作而收入不低的保险界、公关业者,都在自我调侃「我该摆摊卖点啥」。「地摊经济」的相关微博话题截至六月五日,阅读量超过十三亿,讨论二十万条。「地摊经济」之所以能成为近段时间以来的热门话题,一方面是因为它能在新冠肺炎疫情稍见缓减下,拉动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另一方面是因为它所带来的烟火气,唤起国人对城市生活的最初记忆。

This photo taken on June 8, 2020 shows street vendors selling clothes at an outdoor market set up in a street in Wuhan, in China’s central Hubei province. (Photo by STR / AFP) / China OUT

 

在中国内地,长期来被城管,即负责城市管理监察行政执法的部门赶尽杀绝的「地摊经济」,一夜爆红而成为鼓励对象,在舆论狂欢的背后,是谁鬆绑了「地摊经济」发展,造成如此大的政策转弯?很明确的是,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一句话之后,「地摊经济」在神州各地各市铺天盖地而来。六月一日,李克强在山东省烟台市考察时说,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是中国的生机。

再早几天,即五月末,在原定三月召开而因疫情延期的全国人大和政协「两会」上,在中南海将保就业作为后疫情时代头等大事的背景下,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宣称,「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明确要求不将佔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在恢复经济社会秩序,满足群众生活需要的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五月二十六日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对此有报道,称此举是中央文明办主动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

从一份经修改的今次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看,在报告的第三项「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著力稳企业保就业」中,有一条「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的举措,其中一句「合理设定流动摊贩经营场所」被标红显示,这是五月二十二日李克强在全国人大会议上所作的工作报告的新增加的部分,即是在全国人大审议工作报告后新加上的。

五月二十八日,李克强在全国两会闭幕后会见中外记者时提到「前两週我看到报道,我们西部有个城市,按当地规范,设置了三万六千个流动商贩的摊位,结果一夜之间有十万人就业」。六月一日、二日,全国「两会」结束不久,李克强去山东省烟台、青岛考察,他特别关心小微企业经营状况,在芝罘区老旧社区一家小食品店门前与摊店主交谈,他强调「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地摊经济」和「高大上」的「新基建」一样,都是中国生机。

六月三日,北京有媒体报道,证实李克强的说法,更明确点名这西部城市是四川省成都市。报道说,二零二零年三月十五日,成都率先为「地摊经济」鬆绑,市政府印发《成都市城市管理五允许一坚持统筹疫情防控助力经济发展措施》,提出疫情防控期间对商家和经营者实施审慎包容监管政策,就此释放复甦「地摊经济」的信号。据官方资料显示,截至五月二十八日,成都市设置临时佔道摊点、摊区二千二百三十个,允许临时越门经营点位一万七千一百四十七个,允许流动商贩经营点二万零一百三十个,增加就业人数十万人以上,中心城区餐饮店铺复工率超过九成八。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中国经济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据官方统计,中国一至四月失业率分别为百分之五点三、六点二、五点九、六,庞大的农村失业人口尚未统计在内。中国第一季度经济下降百分之六点八,中美关係交恶,境外疫情持续蔓延,更令中国经济状况堪忧。因此中国政府透过多种方式推进经济、促进就业,包括再度启用低门槛、低成本、能迅速解决低收入群体就业问题的「地摊经济」,为城市疫后复甦带来动力。

好政策,关键做好政策落地。落实不精准是「死」局,创新落地就成为「活」棋。重启「地摊经济」当然不可能替代规模经济,但对处于复工复产中的「后疫情时代」的中国经济而言无疑是有裨益的。给城市增添人间烟火的「地摊经济」火起来了,越来越多的城市积极规划摊点摊位,以此增加人口就业收入机会,让很多人端上了「饭碗」,还有地方城管主动喊摊贩出来摆摊。既往城管摊贩之间的猫鼠关係如今变成了伙伴关係,「地摊经济」也一时间成为活跃市场经济、协调政府市民关係、为大城市增光添彩的「灵丹妙药」,但也给城市管理者提出新课题:现在兴起的地摊要跟以前的不一样。

「地摊经济」近日成为热词,中共主要喉舌新华社六月四日发表捧红地摊经济的「成都地摊经济观察系列」,《关上一扇「门」,就会打开一扇「窗」》、《「精细化治理」玩转「马路上的生计」》、《能否告别「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等。「地摊经济」无论对于民生就业和生活,还是城市街头公共空间治理都有著重要影响,不过,北京、深圳等一线城市明确表示「地摊经济」不适合它们,这些城市的反应,给过热的「地摊经济」降了温。

Yazhou Zhoukan Magazine Subscription up to 67% OFF FREE 39 Issues FREE Shipping in Malaysia 亚洲周刊 马来西亚订阅高达67%优惠 另送39本周刊 马来西亚免邮寄

官媒纷提质疑

这股摆摊热旋起旋落,此起彼落。北京多家官媒自六月六日开始群起质疑「地摊经济」,指称不仅未必可支援经济、且不利城市管理,显然与李克强不同调。一张所谓北京的「地摊地图」也在网上流传。不过,北京市城管委声称,此地图是谣传。地图帖子中的一百零九处摆摊地点,是多年前北京无序设摊较为集中的点位。经近年大力综合整治,这些摊点已基本整治。六日,中共北京市委机关报《北京日报》刊发署名「京平」的评论《地摊经济不适合北京》。北京当局明确表示,「地摊经济」不适合首都,城管部门将加强执法,整治佔道摆摊等行为,成为首个拒绝总理倡议「地摊经济」的城市。此文的论点被诸多网民批评为「北京不食人间烟火」、「北京市政府就是针插不进,水泼不进」、「天子脚下、皇城根下公然对抗总理」……

「京平」的文章说,不同城市有不同的发展脉络、发展阶段、发展要求和具体情况,「地摊经济」是否适合一个城市,要由这个城市的定位做出判断和选择,要坚持从自身实际出发,不能盲目跟风。北京是国家首都,北京形象代表首都形象、国家形象。北京不应也不能发展那些不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不利于营造和谐宜居环境的经济业态,特别是包含老城区在内的北京中心城区本身环境脆弱、商业集中、人员稠密,治理难度本就很大,游商地摊给城市管理、环境卫生、交通出行等方面带来的压力显而易见。街道髒乱、假冒伪劣、噪音扰民、游商满街、堵塞交通、不卫生不文明等曾经的城市顽疾一旦捲土重来,之前的治理成果都可能付诸东流。

在《北京日报》公开表态抵制「地摊经济」引发人们对中南海权威的质疑后,中央级媒体纷纷加入这场舆论「混战」。相比《北京日报》的这一评论,《人民日报》的评论《地摊经济,升温不能「发烧」》似乎被更多人接受。六月六日晚间,《人民日报》网站发出这一评论文章,指地摊经济之所以能成为近日热门话题,是因为它能「拉动经济发展、增加就业」。不过,文章说,「该管起来就能够迅速管起来,该放开又能够有序放开,收放自如,进退裕如,这是一种能力」。对「地摊经济」应奉行这一治理思路,放开不是放手,也不是放鬆,而是讲究「有序」二字。

六月七日,中央电视台发表署名「秦川」的热评《「地摊经济」不能一哄而起》,指「地摊经济」并非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不同城市有不同的定位,也有不同的发展阶段;一旦脱离实际,盲目跟风,多年积累的精细化管理成效就会功亏一篑,「简单的一哄而起,必然导致一哄而散」。六月八日,央视财经随即发表评论《一线城市不宜推行「地摊经济」》,开宗明义表示,「我们认为,在我国的一线城市,不宜推行『地摊经济』」。至此,至少三家重量级官媒对地摊经济「泼凉水」,与新华社「成都地摊经济观察系列」大异其趣,有舆论认为上层风向骤变。

一夜之间,「地摊经济」成为全民热议话题,仅仅在四月,当新冠肺炎疫情开始缓解时,投资「新基建」话题成为中国拉动经济提升的「新宠」,不到两个月时间,即踏进六月,中国官民聚焦点便从「高端」的「新基建」,回落到「低端」的「地摊经济」。有学者破题指出,这意味著受疫情衝击后,中国经济处境艰难,已经被迫「让步」。「地摊经济」是透过摆地摊获得收入来源的一种经济形式。

长期来,「地摊经济」作为一种草根经济,具有低成本、低门槛的特徵,几乎人人都能参与,通常是以老年和残疾人为主的城市贫弱人口、进城农民群体,在街角、路边和人口密集的医院、商超周边经营的小生意,服务对象相对固定且有限。能让困难群体和灵活就业人员有钱赚、有饭吃,顺利渡过眼下的难关。在经济受到疫情严重衝击的当下,这种「地摊经济」经营模式对于保障民生、促进就业、拉动消费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不过,这种佔道经营经常受到城管、食药监部门的管控,包括劝阻、没收和罚款。在中共执政历史中,「地摊经济」多象徵市场经济低端的边缘化的经济形式,「保民生、促就业」才是其基本功用。这场疫情突袭对实体经济、服务业的打击,消费拉动的疲软,成千上万的失业者群体重新「返贫」的风险大增……在这大背景下,「地摊经济」是获得国务院首肯的政策指令,想透过「地摊经济」解决当下失业大军和经济悬崖的困境。

Yazhou Zhoukan Magazine Subscription up to 67% OFF FREE 39 Issues FREE Shipping in Malaysia 亚洲周刊 马来西亚订阅高达67%优惠 另送39本周刊 马来西亚免邮寄

上海闢谣摆摊夜市分布图

在中国政府近期力捧「地摊经济」之际,许多城市纷纷鬆绑政策,但上海未见有个人摆摊的政策出台。近日,上海城管也发文,闢谣一张「二零二零上海摆摊夜市分布图」。这张图片中提到上海浦东、闸北、闵行、普陀等七个区的部分街道可以摆摊。上海市城管执法局表示,内容不实,纯属谣言。城管部门将因地制宜释放「地摊经济」的最大活力,但目前摆摊需前往根据属地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科学设置的市集。

六月六日傍晚,一位穿著时尚的三十岁上下的女子,拎著一个灰色塑胶袋,出现在「BFC外滩枫径」步行街。这里是官方在紧邻外滩金融中心区规划的限时步行街,是上海地标性夜生活集聚区,疫情后,近百商户摊位吸引了一大批消费者前往。那位女子在一排摊位的中间空档,张望了一阵,小心翼翼在地上铺开一条浅红色丝巾,从塑胶袋里拿出几十件宠物图形的项鍊、手链挂件饰品,不出半小时,就卖出三四件。她在杨浦区拥有一家小小饰品店,疫情后无人光顾,她听说这里有「夜市」摆地摊,就想拿来这里试一试。她时不时流露警惕神情,对于能否在此处摆摊感到不安。不多久,步行街的组织者和安保人员便上前阻止,这位年轻女子便旋即收拾地上饰品匆匆离去。她说,摆摊仍具有不确定因素,什麽时候可以摆摊,在哪里可以摆,这些都不明朗,「希望能有个正规的摆摊地点」。一名市容管理人员却说,「现在上海没有开放一处个人摆摊的地方」。

「市集经济」炙手可热,在上海这座超大城市中,如何在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准的前提下,有序而良性发展?管理者的心情很矛盾:疫情期间担心人流量少,商户经营困难;现在露天集市越来越火了,又担心人流量超负荷。市集加强证照管理和业态管理,劝阻无证流动摊贩设摊,街道统筹公安、交警、城管、市场监管等部门全力开展各项保障和监管措施。据悉,有关部门正在针对目前上海发展夜经济、露天经济带来的新问题徵求各方意见,希望达到高品质的良性而有序发展。

「地摊经济」在大江南北蓬勃兴起。四川成都、陝西西安、河南郑州、山东青岛等地都已放开「地摊经济」,各地居民可以按照规定出摊和出店经营,为疫情之后的城市注入生动的「人间烟火」,有三十个地方政府发布政策,明确鼓励发展「地摊经济」、「夜间经济」、「小店经济」,刺激地方消费复甦。甘肃兰州、浙江杭州、河北廊坊等市都推出政策,允许有条件的餐厅外摆。以最早开放的湖北省大冶市为例,五月十八日政府便发布《关于开放临时夜市场所促进市民消费的公告》。《公告》显示,为应对疫情影响,优化市场供给、激发消费潜力,决定开放临时夜市,允许符合条件的个体工商户或个人申请入驻设摊营业。

四川省成都是内地率先「试水」为地摊、夜市「鬆绑」的城市,地摊的回归,在打通民生的同时,也对城市管理者提出更高要求,全市推行「一街一策」,城管以「一类一案」把握疏与堵。创新城市治理,需要各方参与。近日,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的丹凤街夜市人气回升,不少市民选择在夜间来此休閒、购物,成为夜幕下一道风景。据了解,南京在现有的三千四百个临时摊点基础上,再增加一百三十四处一千四百一十个临时外摆摊点,还对一些重要地段的夜间经济配套进行规范充实,促进南京「夜金陵」新消费行动。目前南京开放了部分场所可作为外摆集市,只针对商业综合体内部商户。南京「外摆市集」设置区域很多,主要集中在特色步行街区、商业体外广场和开放式公园。

街区要红火有序展现美感

网民「沐沐一九八零」说,摆地摊是童年的回忆,现在终于回来了。「云南曾颖」说,不仅能解决就业问题,城市也有了人间烟火气。也有网友说,对地摊的印象不好,髒乱差,「三无」小吃还吃坏过肚子,要加强规范化管理。网络上微信朋友圈各种段子纷纷刷新:「工资没八千,不如摆地摊」;「十年打工一场空,摆摊三年变富翁」;「工作不好找。地摊搞一搞」……其实,在不少地方,地摊与城市并非水火不容。有关部门如果能少一些管理「洁癖」,别一见地摊就蹙眉、拒斥,很多老百姓是欢迎和支持的,街区要红火而有序才是一种美感。

在湖北大冶市,每天晚上六点,地方相声演员肖龙振都会拉著一堆女装从家出门,前往雨润广场。那里有一个十平方米左右的摊位,是他近几日透过申请得到的新「舞台」。新冠肺炎疫情令他所有演出停滞,在武汉卖女装的妻子同样陷入困境,几乎同时失去收入。面对每月的各种帐单,日子显得捉襟见肘。当地放开「地摊经济」后,摆摊几乎成为他家当下的所有收入来源。五月二十四日,肖龙振在微信朋友圈写下这段话:「这世界没有什麽救世主,只有自救,通过勤奋的双手才是你真实可靠的途径,放下你所谓的面子,砥砺前行,这就是生活。」三天前,他去社区开证明,去城管局填写申请,翌日摊位就批下来了,申请到雨润广场的一个地摊摊位。肖龙振让妻子从武汉发货,自己在此销售女装。与肖龙振一同摆摊的还有五十四个摊主,他们都来自大冶当地。有的是开服装店的,实体生意不好,晚上在这儿摆摊。有的是从外面进货,然后在这儿售卖衣服。肖龙振一晚上有三小时营业时间,他说,「疫情衝击,让我跟妻子的生活有了压力。现在当地允许摆地摊后,自己有了一定收益。我们这边摊位是不收费的。我们除了人力和时间支出外,没有显性支出」。

引起人们特别关注的是,互联网巨头也在加码这一领域。有小店透过互联网赋能品牌的数字(数码、数位)化转型,利用大数据优化管理经营;有的参考扫码沉淀会员制等营销方式,赢得人气。电商巨头们也纷纷「进军」这一市场,京东、阿里、腾讯、拼多多等都提出相关扶持政策,从保供货、助经营、促就业等方面入手,支持地摊和小店经济转型升级。六月三日,苏宁宣布推出「夜逛合伙人」计划,提供二十亿元人民币(约三亿美元)夜市启动资金的低息扶持计划,扶持「地摊经济」。五月二十九日,阿里巴巴批发网发布「地摊经济」帮扶计划,将提供超过七百亿元的免息赊购,为超过三千万「摊主」提供全方位进货和经营支援……电商巨头均提出相关政策支持「地摊经济」,带来的不仅是资金和岗位,更是从供应链、数位化、智能化等方面赋能「地摊经济」、重塑「地摊经济」。

继四川成都率先试水后,浙江、湖北、江苏、山东等省多个城市出台指导意见,推动「地摊经济」蓬勃复甦。但另一方面,「地摊经济」如何适应现代城市精细化管理,也成为管理者必须面对的问题。「鬆绑」不等于放鬆管理。过去一二十年间,很多城市对「地摊经济」一刀切禁绝,表面看是因为流动摊贩带来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杂讯扰民等突出问题,而背后也有城市管理粗放与懒惰的深层次原因。

摆地摊是否需要办证登记?摆地摊用不用纳税?有消息说,政府为了恢复经济,对相关的税收徵管会有所放鬆,税务部门对临时摆的地摊一般不徵税,这也体现对弱势群体的一种照顾。另外地摊属于临时经营,一般很难达到起徵点。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向清认为,在当下背景下,「地摊经济」对促进经济复甦、解决就业、提高百姓收入、增添城市活力等方面效果明显。另外,「地摊经济」不等于假冒伪劣,销售的产品逐渐优质优价且具创意,其可连结的产业正在丰富。

收放之间必须把握分寸

也有学者认为,经过规范化的「地摊经济」可成为当地的一种文化特色。今天发展「地摊经济」是要推进「地摊经济升级版」和「夜市2.0版」。这不是要再度秉持洁癖式治理逻辑,给小摊小贩划地为牢,而是要避免「一放就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马亮认为,「地摊经济是城市治理能力的试金石,既可以检验城市管理者的执政理念是否与时俱进,也反映城市管理能力能否适应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在「一禁了之」与「一放就乱」之间,管理者必须把握好分寸,从准入制度、业态布局、经营区域、经营时间、安全卫生等诸多方面加以规范。国内外一些城市的实践证明,只要透过合理的政策引导和精细化管理,「地摊经济」可以成为独具特色的地摊文化。

Yazhou Zhoukan Magazine Subscription up to 67% OFF FREE 39 Issues FREE Shipping in Malaysia 亚洲周刊 马来西亚订阅高达67%优惠 另送39本周刊 马来西亚免邮寄